肇庆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堪称骨骼惊奇二战日本海军登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研讨会 http://m.39.net/news/a_8048375.html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篇原创文章。全文共字,配图38幅,阅读需要16分钟,原文曾于年9月13日首发于TTH。对于二战中日系风格的特型内火艇,许多*迷都多少有所了解,18年前当我刚开始整理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兵器时就曾经写过一篇简单的介绍文章,随着史籍资料的极大丰富,今天的资料可以更加完整和全面,以此来一窥当时的日本海*两栖作战的战术思想和兵器设计。图1.正在卸载95式轻战车的第号二等输送舰太平洋战争中美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对重要岛屿的控制权,航母舰队虽然有极高的机动性和打击能力,但在与海岛固定机场的对抗中有明显的劣势,从瓜岛、塔拉瓦、塞班、马里亚纳群岛到菲律宾群岛、硫磺岛、冲绳岛,美日两*在中南太平洋的多个重要岛屿上都爆发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都研制了专门的两栖登陆舰和两栖战车,美*著名的LST登陆舰和LVT登陆车就参加了历次的岛屿争夺战,表现优异,立下汗马功劳,标榜青史!图2.正在卸载M4谢尔曼坦克的美*LST登陆舰反观日*,在战争初期的抢滩作战中还是主要靠步兵换乘小型船只(大发)来实施登陆作战,也严重缺乏装甲力量的支援,因此到战争中期,日本海*也姗姗来迟地开发出极具日本特色的登陆战兵器,这就是本文介绍的海*输送舰和“特式内火艇”。图3.年3月在广岛湾的日*第号二等輸送舰(第号型)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现代*队中,水陆两栖作战兵器也往往归类为海*或海*陆战队的专属兵器(当然也有配发给河网密集地区的轻量化陆*单位的情况)。因为必须兼顾水上运动的需要,这种兵器不得不在装甲、火力和机动性能上做出牺牲和妥协。自明智维新以来,日本*队一直是海陆两*平分秋色,陆*对岛屿登陆作战兴趣不大,因此由海*主导开发两栖作战兵器也算合理。图4.柚木武士画作T5号一等输送舰日*在瓜岛战役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低速的运输船生存能力非常低下,而高速的驱逐舰运载能力又极为有限,有必要建造专门的高速输送舰,因此在年的海*造舰计划中,将输送舰作为一种新型舰种列入。图5.年8月17日在江田岛的第5号一等输送舰,舰上搭载袖珍潜艇年1月31日,日本海*新设了输送舰这一舰船类别,并将基准排水量在吨以上的归为一等输送舰,不满吨的归为二等输送舰。图6.年12月7日在莱特湾的第11号一等输送舰从年起,日*启动建造46艘一等输送舰(称为第1号型),于年5月起陆续竣工。第1号型一等输送舰最终建成21艘,其中16艘战沉。该型舰的基准排水量为吨,前甲板装有双联装mm高炮,舰体中部装有多座三联装九六式高射机关炮,后部甲板则采用倾斜设计并没入水中,可用来运送并释放“大发”大型登陆艇和“特型内火艇”,战争后期更被改造用以运载“回天”人操鱼雷和“甲标的”袖珍潜艇,此外也可执行布雷任务。图7.仍在吴海*船厂建造中的第9号一等输送舰舰尾特写此外,在年海*造舰计划里也加入了86艘二等输送舰(称为第号型和第号型)。该型舰的原型据说来自由德国提供的美制LST登陆舰,在北非战役时这种登陆舰让德国人也是羡慕嫉妒恨!由于采用了批量生产预购件再组装的方式,这种二等输送舰可以在90天内快速批量建造。图8.战后移交给韩国海*的原美*号LST登陆舰T号型二等输送舰采用柴油动力,只建成6艘,T号型采用蒸汽动力,建成39艘,未建成4艘。两个型号的二等输送舰基准排水量均为吨,舰上装备有防空武器、深水炸弹和对海探测雷达,由于船型吃水较浅,在高海况时航行并不稳定。图9.第号二等输送舰线图如同其原型LST一样,二等输送舰具有可开启的舰首门和双尾鳍舰尾,据说日本海*曾将28艘T型二等输送舰移交给陆*使用,但陆*没有买帐,又退还了9艘给海*。战后大部分输送舰被用于运输归国的海外日*,部分作为赔偿舰移交战胜国。图10.准备赔偿给中国的第号二等输送舰这66艘建成的输送舰就成为日本海*在战争后期的主要专用登陆舰只,但由于建成时间太晚(年3月才开始陆续竣工),日*早已失去战争的主动权,只能被动的参加一些滩头反击战,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对莱特岛的反登陆作战。图11.特二式内火艇的水上行驶全状态图更为*迷熟悉的就是被称为“特型内火艇”的水陆两栖坦克。早在年时,日本海*就研制成功“特一式内火艇”,具备了后来量产的特型内火艇的基本特征。到年时,海*又以95式轻战车为基础研制成功“特二式内火艇”(全称为“特殊二型内燃机艇”),英文代号Type2Ka-Mi,当年就开始装备海*特别陆战队。图12.日*对特二式内火艇的作战状况假想图实际上,日本海*将使用石油类燃料、以内燃机为动力源的小型艇统称为“内火艇”(如大型舰船搭载的交通艇都叫做内火艇),该装备是由海*研发,且符合内火艇的特征,名称也相应被称为“内火艇”而不是“战车”,当然这种兵器本质上就是水陆两栖坦克。图13.战后由美*测试在水上航行的特二式内火艇除了必须满足水上运动的要求,日本海*还提出了使用潜艇进行水下运输的奇葩要求,生产商三菱重工和东京机器制作所因此修改了95式轻战车的外形,车体全面采用焊接结构,在舱门部分使用了浮环密封,使车体达到防水标准。图14.特二式内火艇的登陆作战全过程假想图为了使车体能够在水面上浮起,特二式内火艇在车体前后加装有可拆卸的浮箱,由3mm厚的软钢板焊接而成,具有良好的水密性,通过特殊的卡夹固定在坦克上。不带浮箱的车体总重为9.15吨,配齐浮箱等配件的车体总重达到12.3吨。图15.已拆卸前浮箱的特二式内火艇前浮箱自重约1吨,排水量约6m3。形状形似船头,流线形较好,以隔板分成六个独立区域,即使被子弹击穿一个小区域仍可以保持充分的浮力。图16.特二式内火艇的后浮箱特写后浮箱内部也分为5个独立区域,自重约公斤,排水量约3m3。后浮箱后上方有一个方向盘,通过一根钢丝绳由炮塔处伸至车内,用来控制内火艇在水中的转向。图17.特二式内火艇的三视图车体的尾部装有两具螺旋桨式推进器,以实现水上航行。车体内装有分动箱,当在水上行驶时,驾驶员可通过分动箱将发动机动力切换输出给螺旋浆,在陆地行驶时则将发动机动力输出给履带,推动坦克前进。图18.美*俘获的特二式内火艇,注意车体后部的两具螺旋桨特二式内火艇的动力装置为直列6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84.6千瓦(马力),理论水上航行速度为9.5km/h,最大航程达公里。陆地最大速度为37km/h,最大行程公里。图19.即将登陆的特二式内火艇,已改用履带驱动行进除了安装有前后浮箱,为了应付高海况的侵蚀,特二式内火艇还必须在炮塔上方加装圆形的防水了网塔和方形的发动机排气筒,这两个部件只在水上行驶时才发挥作用,陆上行驶时要卸下来。图20.特二式内火艇的圆形水上了网塔,周围有多个玻璃观察孔了望塔的底部可固定在车长指挥塔上,密封性能较好,上部有观察窗和舱盖。方形换气简装在车体后部发动机舱的上部,即使海水淹没炮塔,内火艇也照样能航行。当他在海上航行时,的确更像一条“船”,而当登陆成功后,即可抛弃浮箱和排气筒,轻装上阵作战。图21.已抛弃浮箱和排气筒的特二式内火艇特二式内火艇的炮塔装有一门94式或98式37mm坦克炮,备弹发,在米距离上的穿甲深度为25毫米,后期型号改用和97改中型坦克一样的1式47mm坦克炮。图22.陆上作战状态的特二式内火艇在炮塔和车体前部各安装有一挺97式7.7mm车载机枪(1挺是并列机枪、1挺是车体前向机枪),备弹共发,乘员5人。为了实现浮航,车体和炮塔前部装甲只有12毫米,顶部装甲6毫米,仅达到一辆轻型装甲车的水平,防护力在二战中后期已不值一提。图23.特二式内火艇的后部特写,注意螺旋桨式推进器由于研制之初已明确要由潜艇进行水下秘密运输,内火艇必须捆绑在潜艇之外,为防止海水的浸渍和腐蚀,运输过程中必须提前将发动机和电气装置卸载下来存放在潜艇内部。到达目的地后再将发动机和电气装置装上,装、卸时间必须控制在30分钟之内。图24.日*假想的特二式内火艇掩护步兵进行登陆作战实际上在实战状况下,潜艇暴露在敌方基地附近的时间越长,被发现的几率就越大,日本人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后续的特三式内火艇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并卵,这个奇葩设计并没有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图25.苏*在北千岛群岛缴获的特二式内火艇,现存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览特二式内火艇一共生产了辆,大多被盟*击毁,目前仅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有一辆较为完整的展示车,另外在某些太平洋岛屿上还留存有一些残骸。图26.在塞班岛行*中的特二式内火艇二战中后期,日本海*曾在瓜岛、塞班岛、硫磺岛、菲律宾和巴布亚半岛等地的岛屿争夺战中有使用过“特二式内火艇”、“特四式内火艇”的实战记录。年底,特二式内火艇首先被部署到瓜达卡纳尔岛上,随后在马绍尔群岛战役也有参战,但没有找到具体的作战记录。图27.年6月在塞班岛被击毁的特二式内火艇年6月,塞班岛战役爆发,配属给当地陆战队的10辆特二式内火艇参加了实战,计划用于对美*阵地的反击。由于海*临时取消了反登陆作战,这种装甲和火力都非常薄弱的轻型装甲车没有取得什么战果,被美*逐一消灭。图28.由一艘二等运输舰搭载的特二式内火艇年中,日本海*在本土编成了“伊东海*特别陆战队”,指挥官是伊东德夫海*大尉。该特别陆战队编有4个内火艇中队(相当于连)和一个火箭炮中队,每个中队编有10艘特二式内火艇。9月12日,伊东大队奉命开赴菲律宾战场。第一批次搭乘“铁洋丸”和“东凉丸”,在菲律宾海域遭美*潜艇攻击,全部损失。第二批次搭乘二等运输舰,9月24日在科隆湾遭TF38的美机攻击,船体受损。图29.9月24日科隆湾空袭中也有第号二等输送舰年10月26日,也就是萨马岛海战之后一天,日*判断美*舰队已遭受重创,故而实施了对莱特岛大举增援的计划。增援舰队由第6、9、10号一等输送舰、第、号两艘二等输送舰和若干艘商船、以及海*的“*怒”号轻巡洋舰、“蒲波”号驱逐舰等组成,从10月25日到11月25日,日*实施了多次的输送计划,将包括陆*第26师团和伊东特别陆战队在内的数万名士兵及装备送上莱特岛。图30.以树叶进行伪装的特二式内火艇模型美*也没有闲着,来自TF38快速航母编队、TF77.4护航航母编队的舰载机和几内亚岛屿上的美*陆航不断轰炸日*的输送队。10月26日,“*怒”号轻巡洋舰和第号二等输送舰被击沉,28日,第号二等输送舰被击沉,11月25日,第6、9号一等输送舰被击沉,第10号一等输送舰受伤侥幸逃脱,日*彻底输掉了这场对莱特岛的增援比赛。图31.年12月被击毁的特二式内火艇,可见车体右后方的弹洞登陆莱特岛的伊东特别陆战队被配属给当地的第31海*特别根据地队,残存的10辆特二式内火艇掩护步兵对美*防御阵地发起攻击,遭到美*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无情反击,损失殆尽,少量残余的内火艇成为美*的战利品。图32.特三式内火艇模型,可视为特二式的放大加强版根据特二式内火艇的研制经验,日本海*又以一式中战车的底盘为基础研制成功“特三式内火艇”。特三式内火艇强化了装甲防御,重量达到25吨,乘员7人,前装甲达到50毫米,使用一门47mm战车炮,百米穿深达55毫米,在火力和防护上均比特二式内火艇有所提高。图33.特三式内火艇模型,基本设计与特二式类似据说因为提高了密封性,特三式内火艇的水下运输安全深度可达到米,在潜艇运输时也不必象特二式内火艇那样卸下发动机和电气装置。图34.正从一艘二等运输舰上卸载的特三式内火艇,以中战车车体改造由于二战后期的日本海*生产重点是船舶和飞机,也没有两栖作战的计划,特三式的产能非常有限,一共只生产了19辆,装备给横须贺第16特别陆战队,计划用于本土决战,没有实战记录。图35.特四式内火艇“鱼雷坦克”模型配图特四式内火艇的设计思路又有所不同,主要用途是运载货物和人员上岸,所以取消了主炮,乘员下降到5人,全车重量16吨,标准武器只有2挺13mm的九三式机枪,可搭乘40名陆战队员,陆地速度为20km/h,水中速度8km/h。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特四式内火艇更接近美*的LVT水陆两栖装甲车。图36.搭载于伊41号潜艇上的两辆特四式内火艇模型战争后期,为了能用于突袭港口里的美*舰艇,特四式内火艇在车体上方加装了两条mm鱼雷,成为更加不伦不类的“鱼雷坦克”。年中,为了延缓美*向菲律宾的进攻步伐,日*曾计划对停泊在马朱罗环礁的美国舰队进行突袭。其中就有由潜艇携带特四式内火艇,隐蔽行驶到环礁外海投放,再由其依靠自身动力进入到环礁内湖,对美*舰船发起攻击的疯狂计划(类似的计划还有以潜艇释放舰载机进行轰炸的方案)。图37.在实验中搭载了两辆特四式内火艇的伊-44号潜艇为准备这次行动,日*计划对伊-36、伊-38、伊-41、伊-44和伊-53这五艘潜艇进行改造,每艘搭载4辆装备鱼雷的特四式两栖坦克。在随后的试验中发现特四式内火艇的发动机功率不够,水面行驶速度太慢。而且启动坦克就需要20分钟之久,噪音很大,发动机舱水密性不严导致舱盖漏水,最终整个发动机舱都灌满海水,如此种种导致这个计划最终被无限期搁置。图38.由伊-41号潜艇搭载特四式内火艇进行自杀式攻击的疯狂方案最后设计的特五式内火艇是在特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装甲和火力,最终连样车都未完成。在生产总数仅仅多辆的特型内火艇中,特二式内火艇是唯一投入过实战的兵器,但这种装甲和火力都严重落后于对手的兵器根本无法取得正常的战果,或许只有在缺乏反坦克能力的中国战场才有那么一点耀武扬威的机会。日*的兵器设计和战术思维的激进也并非有大的问题,真正的原因还而是整个国家的战略目标严重超越了实力所致!“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史网,首创于0年5月,5年至今论坛在线,年转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